上櫃 - 就是在台灣櫃檯買賣中心掛牌交易的股票
從每日股市交易量就可以分別出上市跟上櫃的差異 ,上市能吸引資金的能力較優於上櫃 ,
所以對於欲申請者有不同的標準 ,上市基本門檻是三億資本額 ,上櫃是五千萬資本額 ,此外財報的完整年度 ,上市是兩年 ,上櫃是一年相關條件詳細內容可上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檯買賣中心去了解上市和上櫃公司原本的規劃主要有二大不同點:第一個不同點當然是可以上市 (or 上櫃) 的條件不同,如資本額、成立年限、獲利情況,第二個不同點則是股票買賣交易的不同。
也因此,上市公司係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負責審理上市申請、及日常的管理;而上櫃公司則由「財團法人櫃檯買賣中心 (簡稱 OTC)」負責審理上櫃案的申請,以及日常的管理。
從OTC(Over The Counter)的字義上就可看出,原本上櫃股票的交易應該透過櫃檯的買賣。「櫃檯的買賣」?很多人會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有買賣過現在的興櫃股票的人就會比較知道,基本上就是:想買上櫃股票的人,就到自己往來的證券商那邊的櫃檯,跟證券商櫃檯服務人員說,我想買某某股票 X張,問櫃檯人員協助詢問哪裡有沒有人剛好要賣該某某股票,如果有,那就撮合交易。
理念上,很像去書店購物,如果有,就付錢直接買走;如果現場沒貨,則可告知服務人員要買怎麼樣的書籍,留下資料,然後請他們幫忙調貨。所以, OTC 也才叫做櫃檯買賣中心。
但是,當電腦網路普及且計算功能進步之後,透過櫃檯叫貨方式實在已經不符現代投資人的需要,因此,目前上市和上櫃股票的交易,就投資人而言,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差別。
因此,除了在剛開始申請上市及上櫃公司的資本額規模、當沖等審查門檻與交易限制有所差別,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可說是感覺不出有何差別。
當然,規模的差別就會逐漸分出大型股和中型股,上市公司相較上櫃公司來說,上市公司可視為大型股。另外,新掛牌的公司主要會在上櫃市場,因此,譬如一些從興櫃就頗搶手的股票在取得上櫃掛牌後,更會連續拉出好幾根漲停板,都比較可能出現在上櫃市場。
像美國而言,道瓊及標準普爾五百主要是大型股、那斯達克主要是科技股;但台灣並沒有這麼明確的區分。因此,如果硬要區分上市公司和上櫃公司的差別,主要還是規模及成立年限、連續獲利情況等。
至於要買上市公司比較好,還是買上櫃公司比較好?這就見仁見智了!有些公司經營久了,規模愈來愈大,就會跑到上市市場;但這些公司經營久了,像傳統產業也可能面臨夕陽產業的悲嘆。而新上櫃公司通常在上櫃的前二年之內,因財務、業務上的努力而會有成長空間,但遇到空頭時,反而是規模大的公司較穩健。
此外,以往證券交易所為了爭取業務 (上市公司要繳交股票上市費用給證交所 ),因此,會有一次一整批的方式來審查上櫃公司申請轉上市,結果,難免就出現上櫃公司濫芋充數的情況卻沒有被發現。再另外,上市公司必須維持每年業績的成長率,因此,有時候無法達到業績成長率標準的企業就會開始作假帳因應,這些從上櫃公司轉到上市公司之後,往往在三、四年左右就爆發財務危機,成為地雷股。
留言
張貼留言